团队概况
长江学者张亚非教授“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组建于2002年,目前教授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名,高级工程师2名,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3名。
团队在纳米电子材料、电子器件、传感器研究及算法优化等方向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授予了6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300多篇SCI论文,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等几十项课题,创办了国际知名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影响因子:16.419),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几年,研究团队瞄准信息科技的研究热点,致力于发展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新型纳米电子器件与传感系统。
研究方向1
纳米电子器件构筑
本团队注重微纳米材料与电子、化学、物理、信息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探讨纳米电子材料结构和尺寸限制所表现出的各种纳米效应、特性和新现象,利用一维和零维纳米材料以及纳米操控加工技术与微电子器件加工技术相结合,研究纳米电子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NEMS和纳米制造领域的重要应用技术,研制超高性能的光、电、热、环境、能源领域新型纳米器件与系统。
研究方向2
“类神经元”网络传感器
以石墨烯(GR)、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金属碳/氮化合物(MXene)等二维材料导电网络结构,在该体系中构建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或量子点等各种类神经元节点,有效解决石墨烯、聚酞菁化合物、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和金属碳/氮化合物等纯相二维材料室温下传感响应低、响应恢复速率慢、恢复不完全等关键问题。

研究方向3
碳纳米材料与碳基纳米传感器
低维碳纳米电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光、热以及化学性能,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下一代变革性器件的重要材料,本方向重点围绕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碳基范德华异质结及纳米电子器件、高性能纳米光电器件等开展创新研究,研制面向多功能信息探测的高性能碳基传感器件与系统。

研究方向4
低维纳米材料、结构与储能器件
围绕低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量子点等)的表/界面微纳结构调控及其宏观特性和储能应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锂金属电池)开展研究,研究发展纳米材料组装、三维网络构建及复合新方法,探索三维网络结构调控及其与储能特性行为关系,揭示低维纳米材料三维网络结构器件的储能机制,实现低维碳纳米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及在储能器件领域的高效应用。

研究方向5
薄膜温度传感器
微纳器件在航空领域的交叉应用,即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利用MEMS技术制作Pt/PtRh薄膜传感器,目前可以稳定可靠测得1200摄氏度的高温表面。无线无源RF器件与航空发动机智能化,无线射频与高温无线无源遥感测量,发动机叶片表面耐高温集成天线,FBAR/SAW射频器件。

研究方向6
“碳中和”光/电催化及能源转化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本团队通过对微纳材料的结构改性、表面活性位点的构筑及表面等离激元的修饰,着力提升二氧化碳、水及氮气等小分子物质向高附加值化学燃料的转化效率。一方面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可实现绿色、高效的太阳能转化及存储。

毕业生就业情况
硕士毕业生除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就业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等重点企业,如华为、中兴和展讯等企业。博士毕业生除继续到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大多入职国内著名高校,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及中科院微系统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纳米电子材料/器件领域,广阔天地,万物互联,传感先行,大有作为!
团队环境展示

仪器齐全,设备先进

趣味运动,快乐无限

欢聚交大,致敬青春

工作间隙,小憩解暑

组员合影,团结奋进

团队期刊,国际知名
博学之始,
笃行至终;
臻于治学,
精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