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多个层面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了完善的交流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本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室固定人员学科基础包括薄膜材料科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纳米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工程,仪器仪表等,开放实验室为校内本科生提供实习、实验的场所和条件。为纳米材料科学、微电子学、化学化工、微加工、生物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多层面强化人才培养措施,形成了完善的联合培养机制:
(1)多学科交叉是本实验室的特色之一。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医工交叉合作和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资源,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平台,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实验室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重点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培养行业骨干人才的道路,大力推进双导师制;与相关企业建立专业硕士企业实习基地,拓展专业型硕士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与国内多家企业(华为、中芯国际、格科微电子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承担中组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评估期内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共34人。
(3)深化国际交流,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通过学术交流带动人才培养。加强深化国际交流,接受国外留学生(博士生)和国外博士后。
每年举办精英优才夏令营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实验室参观交流”、团队分组活动,各项目组、实验室通过各有特色的项目实践、学习交流、素质拓展等活动,给学生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也为选拔优秀研究生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室教授指导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PRP项目)并获得优秀项目2项。
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创新大赛,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相关的国内高水平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一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以赛促学,推动研究生全面发展。
近五年来实验室培养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11人,上海交大优秀毕业生29人,研究生获得上海交大各类奖学金79人次。
订阅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箱,我们将发送更多信息给您